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制造」?

在「中国制造 2025」强国战略的产业升级中,制造业已经处于「事有可为」和「势必可为」的发展态势之中,时代在变革,技术在进步,颠覆可能不是在一朝一夕,但是已经悄然发生。

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制造」?

现在的大环境过多的注重了“制造柔性化”的环节,而往往忽略了“设计模块化”的环节,其实要想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从“刚性生产”升级为“柔性制造”,设计模块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柔性制造”根本就无从谈起,其实设计模块化才是真正的内功,是不轻易显现的实力所在。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来做一些基于个人认知的内容分享,当然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认知肯定是浅陋的,论述也许是无力的,但分享却是真诚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走起。

01 设计模块化

所谓的设计模块化,就是从产品设计这个源头就开始融入“柔性制造”的基因,基于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柔性程度,同时结合市场供应链的水平和成本来对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把产品的各个功能部件独立成一个一个的模块,这些模块的接口是标准而通用的,而且不同模块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成本也是柔性和可控的,只有这样设计,在后续的产品定制化方案输出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落地的生产与销售,“中国制造2025”主张企业推行以客户为主导的定制化产品,而这种定制化的产品并不是说没有原则性的,随意的产品定制化,而是建立在企业对产品的模块化引导基础上的产品定制化。

举个栗子,我们有一个产品推向市场了,我们承诺可以对这个产品的颜色实现按客户需求定制,难道我们真的就能随意的按客户的任意需求去定制吗?这种成本企业真的能够接受吗?这种柔性化要求,产品的制造流程真的能够接受吗?这在很大概率上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客户,例如我们可以推出七色彩虹色系让客户来选择,既保证了色彩供应的丰富性,也提升了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和主导产品生产的用户体验,同时因为我们只推出七种颜色可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制造柔性的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才是真正的定制化、个性化生产,这才是真正的柔性化制造。

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客户基本上是不懂产品的,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自己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最大的事实,虽然很多客户很挑剔,但那只是一种性格,是一种追求完美主义的强迫症,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去定义一款产品,他们的表现往往很白痴,所以在产品的销售上,我们要引导顾客去消费,这才是真正的定制化销售。我们的产品一定是基于功能、工艺、成本、周期、用户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体,而不是一个纯粹的金钱载体,我们渴望的是产品完美的市场适应力和长跨度生命周期,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垃圾货。

再举个栗子,我们日常生活出行代步的汽车,其实现在很多高端的汽车都推出了私人定制产品,但是这种定制化也是基于模块化来推行的,如我们需要一个真皮的内饰,那制造厂商就会提供一个真皮的内饰,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布艺的内饰,制造厂商也会提供一个布艺的内饰,但是如果我要求主驾驶座椅拷贝右边的那块封皮为小牛皮,左边那块为帆布材质,你去试一下,汽车制造供应商是不是还会满足你的要求呢?他们一定会认为你有病,这种要求太变态了,因为这对制造流程、工艺、成本等来说都是不可协调的,即使你觉得自己的要求很合理(因为这可能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艺术家特质的追求完美性格),但是这个单子对企业来说就是故意刁难,这种顾客应该被列入黑名单,这才是真正的制造业现状,所以产品的设计模块化和引导顾客消费才是真正实现“柔性制造”的前提。

产品的设计模块化就是基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特定、设备状况、生产成本和周期等因素,尽量将产品简化为多个相互兼任和替换的功能模块,并可以实现这些功能模块的任意组合与输出,从而达到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特质,以适应用户的“变态化”需求,这才是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柔性制造”思路。

此外,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实体,盈利才是其主要目的,很多定制化产品不是不能做,而是在成本上无法均衡,而且也不能盲目的追求让客户和市场来为成本买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制化的多元化发展,况且很多客户确实水平有限而需求无限,所以基于这些原因,设计模块化的“柔性”思路才是一个相对折中的最佳选择。

02 制造过程柔性化

“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一个主题要求就是要实现制造过程的柔性化,其实这个柔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制造过程柔性化的打造可以从以下价格方面来实施,例如制造工艺流程的再造,其基础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还有就是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与融合。

其中基于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工艺流程再造是最难的点,其实单纯的要实现某道工序的自动化或者智能化生产,从现在的技术角度而言,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归根结底不过是钱的问题,但是要实现产品生产的柔性制造,那对企业的产品的工艺流程和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就存在很大的挑战了,而且这种挑战很多时候不是单纯基于技术的,还有很多别的层面,例如产业链的配套,企业管理的升级,企业用人结构的调整等等。

我们现在将焦点聚集在自动化制造上来分享一下,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设计,很多时候需要依赖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但是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可靠性而言,随意的变更产品的制造流程和规格,这对自动化生产线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某种程度而言,无限品种的柔性制造是不存在的,其本质也和设计模块化一样,都是针对几种产品的特殊定制,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还是来举个栗子,很多数上,开口就是实现制造过程的定制化生产,产你妹啊,没做过自动化生产线,不要那么轻易的下这个结论,有时候为了设计适应多个产品共线生产,设计师们都不知道熬秃了多少个脑袋,特别是对一些加工母机来说,更是无尽的烦恼,无论是夹具的通用性、刀具的选择与参数的设置,加工程序的配置与调试,机械手的抓取与自动传输,自动线加工节拍与可靠性的保持等等,这都是无尽的技术难题,并不是单纯的一句“柔性制造”就能翻过去的,有时候为了在某条产线上多配置一种产品型号的生产,不得不附加很多机构和调整环节,既增加了制造成本,也对产线操作和维护人员提高更多的要求,同时最不能接受的是极大的降低了生产线的可靠性。

在我们自动化行业里有句共识的话:“多个庙就多个鬼”,要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这样的目的不仅是基于成本考虑的,更重要的是基于稳定性的考虑,而稳定性绝对是制造业自动生产线的第一考虑因素,其重要程度要优于生产节拍、制造成本和其它因素,因为没有稳定性,那自动化生产线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例如我们现在做的自动化生产线都是支持24小时开机生产的,一年到头产线除了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操作工人可以轮换,但是生产线必须是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这才是自动化生产线应有的样子。

而柔性设计往往会极大的降低这种稳定性,还有在产品换线的时候,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一条生产线从生产一个产品要换成生产另一个产品,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工装夹具的调整,加工程序和参数的变化,刀具工艺的选择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大力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来消化的,所以简单的一句“柔性制造”可能是一大批设计工程师和调试工程师的噩梦,当然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将这叫做“工程师红利”,这是最近听到的一个概念,中国的工程师被当做一种资源在消耗和利用,虽然他们并没有获得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在这里啰嗦几句,所谓的“工程师红利”并不是说,在制造业工程师可以获得多大的利益,而是企业通过消费工程师可以极大的获利,工程师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既得利益者,有点可悲不是,希望这样的局面会得以改变,当然一定会有所改变的,特别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制造业,一定会发生向好改变。

再说回“柔性制造”环节吧,现在很多工业4.0的书籍上,将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说得太玄乎了,开口就是智能工厂或者无人工厂,瞎扯什么鸡巴蛋,工厂永远都是有人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无人工厂,也许在某些生产局部工序会完全的实现无人化生产,但是就生产车间而言,对人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特别是在追求“无限柔性”的制造概念里,人的作用往往不可忽视。现在我国的现状是追求自动化生产过程,而德国和日本则在超越这个过程,他们对柔性的理解和执行在人的层面有所回归,这种回归就体现在“人机协同”生产方面,如何增加一条产品生产线的制造柔性,很多时候在适当的工位加入人工的协调生产是提升柔性制造的不二选择,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说德国的一个自动化生产案例的,其中里面的一个工程师介绍说,如果不在一条自动化产线种加入人工,这条生产线可以实现几十种产品的兼容性生产,如果在其中某个关键工序加入人工的协作,这条产线则可以实现上百种产品的兼容性生产,这就是自动化设计理念的改变,我们应该允许在有规则和方法的前提下与自动化生产线协同工作,这样的“柔性制造”才是其原本的样子,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所谓的无人化和自动化。

当然这是那些没有经过实践经验的“文人墨客”们不理解的地方,也是他们很难去输出的内容,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的认知输出,一半建立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上,一半建立在拍脑袋的意淫上,当然这对很多一知半解而又好大喜功的企业家而言,这种假大空的输出是很受到欢迎的,更重要的是也很受那些想基于工业4.0而出政绩的政府官员们的欢迎,大家虽然是各取所需,但是归根结底也是臭味相投了吧。

03总结一下

最后,虽然工业4.0并不是按最佳的路线在前进,但是我依然对此充满乐观与期待,因为谁都不可能阻挡时代发展的车轮,也许道路有所曲折与蔓延,但是方向是对的,那努力向前就一定有希望。

本文经授权由工业管理360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ygl360.com/203.html

《免责申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3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2年11月26日 下午5:13

相关推荐

  • 《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发布

    11月19日到2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在11月20日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发…

    2022年11月30日
    05240
  • 重磅研判:202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十大趋势

    日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标识工作组主席刘阳在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标识论坛上分享了《标识万物,十大趋势展望》,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运行、设备、标准、…

    2022年11月30日
    07890
  • 质量、成本、交期,这里说的挺明白

    导 读生产管理重点是品质高,成本低,交期快,即通常所说的Q C D ,无论是ISO精神,还是PDCA或目标管理,最重要的是决定好的事一定要遵守。下面是一些工厂管理心得,分享与大家一…

    2022年11月20日
    07330
  • 当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的9个挑战与困境

    1. 产品技术更新加快,价格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空前的降低成本压力 价格已经很低了,客户还要求你再降价。因为你不降,别人已经比你出更低价,质量不比你差。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众…

    2022年12月8日
    07780
  • 工厂生产的八大浪费

    1. 等待的浪费 包括等待原材料,等待仓库发料,等待机器维修,等待前工序送料,等待确认样品,等待图纸资料,等待检验标准,等待生产计划下达……,都是时间的浪费,也就是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2022年12月7日
    09130
  • 精益生产与数字化的关系

    精益生产与数字化的关系是怎样?制造型企业如何从无到有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转型风险,让生产运营平稳过度。离不开精益生产和数字化管理。这两者关系是怎样呢?精益…

    2022年11月27日
    07160
  • 邬贺铨院士: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标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标准数字化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含有标准化怎样与数字技术融合。标准数字化指利…

    2022年11月30日
    08750
  • 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七大方法

    成本控制,对于产品的定价尤其重要,如果成本控制不好,算得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前端销售报价困难,报高了客户不下单,报少了又没有利润。 所以,制造业成本控制应是所有制造企业永恒的课题。 …

    2022年11月21日
    08480
  • 为什么众多的国内企业,推行的ERP最终成了鸡肋?

    导语: 现在国内的相当多的企业,花较大的代价,用了几年时间,上了ERP系统。而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公司从上到下都怨声载道,员工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不好用,效果差还不得不用。…

    2022年12月8日
    08190
  • “细节控”——高品质制造背后的秘密

    站在大师肩膀上追求“零缺陷” 近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用来形容对工作倾注热情,一丝不苟,而且努力做到极致。从字面上看,“工匠精神”源起于手工业时代,是对个体劳动者提升…

    2022年11月27日
    0826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