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了目前市面上较火的一些低代码平台后,总结下来,我发现国内低代码平台主要包含流程引擎、表单引擎、权限系统、人员管理系统等。各家厂商基于这几块通用功能再延展成不同形态。那么低代码有没有可能存在新形态?本文将从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历程、代表厂商、应用场景、市场前景以及未来畅想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下。

一、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历程

1970年-1990年:第四代编程语言

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追溯到第四代编程语言——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与第三代编程语言(3GL)的大部分开发重叠。第四代编程语言指的是非过程的高级规范语言,包括支持数据库管理、报告生成、数学优化、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和web开发。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他1982年出版的《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Without Programmers》中,认为4GL技术(如RAMIS和FOCUS)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了开发环境,并使非程序员能够自己创建应用程序。

1990年:快速应用程序开发

作为对瀑布模型的响应,当使用Visual Basic、Delphi和Oracle Forms等可视化编程工具“组装”桌面应用程序的概念开始流行时,我们看到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行业长期使用的计划驱动过程,它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基于传统的工程模式。RAD工具作为易于学习的开发环境而表现突出,其核心理念是:最终用户应该首先关注GUI,并逐步添加业务逻辑。然而,RAD工具有其局限性:它们通常是私有的商业软件,这意味着绑定在特定的开发环境中。因为缺乏模块化,团队在一个应用程序上一起合作开发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有很多限制条件。RAD工具(如Visual Cafe和Borlands JBuilder)在速度和资源需求方面遇到了困难。它们是用Java写的,这在当时意味着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2001年:模型驱动架构

为了减少部门和开发之间的距离,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推出了模型驱动架构(MDA)。作为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它提供了一组指导方针,用于将规范构建和表示为模型。模型支持域的整体视图,综合考虑技术和业务需求,随后转换为可执行代码。在开发和运行时使用生成器和解释器来生成或解释模型中的代码。随着MDA和微软软件工厂的出现,模型驱动软件开发(MDSD,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吸引了很多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和BPMN(业务流程建模符号,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等工具的程序员的兴趣。

2007年:移动平台

随着苹果在2007年发布iPhone iOS进入移动设备市场,以及一年后谷歌的Android问世,各种移动平台应运而生。开发者积极使用Android Studio和Xcode等可视化编辑器在本地开发Android和iOS应用。这是桌面应用程序在移动设备上的复兴。然而,响应式网页设计以及增强型Web应用(PWA,Progressive Web APPs)等技术已经威胁到了移动应用,因为它们能够为小型设备提供具有良好用户体验(UX)的网页应用,并且不需要依赖特定的移动开发平台。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2014年:低代码与低代码开发平台

2014年,弗雷斯特集团(Forrester)发表了一篇文章,此后“低代码”(low-code)一词成为显学。我们已经看到了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出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其目标是将尽可能多的概念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从而使编写代码变得不必要或至少显著减少。低代码平台包含RAD和MDSD过程,并将ALM(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Application Life Cycle Management)以及持续集成(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或持续部署(CD,Continuous Deployment)集成到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中。为了支持整个环境的“拖放”创建,必须有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的支持。通常使用公有云服务提供的PaaS,但也可以使用企业内部服务(如基于OpenShift的容器平台)。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提供了应用程序整个生命周期所需的一切:从一开始的规划阶段一直到开发、验收和运维。

2020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发暴露了许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已经落后了。为了保持业务运作并满足员工和客户的需求,他们被迫升级应用程序,并构建新的应用程序来填补现有的流程空白。

低代码技术经过大量的案例验证,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下企业数字化的首选开发技术。先进的低代码平台,也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现在及未来的数字化方式。

二、低代码开发平台代表厂商及产品

目前,低代码入厂的玩家出身差异非常大。

有依托BI起家的帆软团队而孵化出的简道云,有做流程起家的氚云,轻流,有SaaS化转型摸索进场的明道云,有依托大厂的百度爱速搭、阿里宜搭、微软Power Platform,有主营SaaS业务依托无代码技术实现产品化的纷享销客、北森,还有支持自定义图表的Airtable等等。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产品的技术架构上,我们把所有的产品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以表格控件设计为主,一类是以拖拽控件设计为主。这两种技术架构是目前零代码开发平台采用的主要模式,在技术选型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大家在应用场景上有很大不同,这两类产品中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勤哲的Excel服务器和帆软的简道云。

我们之前有专门分析过第一类和第二类产品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点击了解:数字化转型中,零代码开发平台产品的竞争力如何(上),今天我们简单提一下第二类。

以简道云为代表的第二类产品原则上都属于同质化产品,像明道云,轻流,伙伴云,氚云等等。采用拖拽式控件+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技术,这种技术选型只能够处理轻量级的数字化场景,所以他们能够展现的案例中最复杂是类似进销存或者CRM这样的案例,购买其中的任何一款不会再购买第二款。随着零代码的普及,这里面的竞争应该也会越来越清晰化。

第一大类和第二大类产品中目前会有很明显的场景区别,所以,两个大类的零代码产品之间会有自己独立的一个市场空间,形态上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化区别,短时间相互之间是没办法取代的。

目前国内虽然竞争激烈,差异性不是特别大,但还属于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阶段,正处于增量竞争,而不是存量的零和博弈。

三、低代码开发平台应用场景

低代码本身没有太强的行业属性,这也让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不同行业。

目前低代码产品主要是面向B端,对于B端企业数字化的需求,低代码基本能承接一部分。互联网和制造业使用低代码平台开发的人数最多,而用户群体里管理者的使用人数超过了企业IT的使用人数。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低代码开发显著降低了开发人员的使用门槛,非专业开发者经过简单的IT基础培训就能快速上岗,既能充分调动和利用企业现有的各方面人力资源,也能大幅降低对昂贵专业开发者资源的依赖。

传统开发模式下,业务、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与运维人员各司其职,且各有一套领域内的工具和语言,长久以来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竖井”,让跨职能的沟通变得困难而低效。

有了低代码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善:上述各角色都可以在同一个低代码开发平台上紧密协作(甚至可以是同一个人),这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不仅打破了职能竖井,还能通过统一的可视化语言和单一的应用表示(页面/数据/逻辑),轻松对齐项目各方对应用形态和项目进度的理解,实现更终极的敏捷开发模式。

每家公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业务流程,而最懂这些流程的无疑是公司内部的人员。当他们自己能够依托低代码平台开发自己的内部应用,这个应用的效果相信是比较适合自己公司的。

四、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前景

目前市面上低代码通常是指aPaaS产品,通过为开发者提供可视化的应用开发环境,降低或去除应用开发对原生代码编写的需求量,进而实现便捷构建应用程序的一种解决方案。因此,低代码平台也常被称为aPaaS平台。

从当前行业渗透现状来看,制造业、泛互联网、教育等劳动力密集的行业渗透率相对较高,其中制造业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先进制造”的目标推进下,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对供给端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敏捷反应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制造业中低代码应用渗透率在20%左右。

为什么众多大厂纷纷入局?

前面我们提到了低代码入场的厂商很多都是出身不凡的,像百度、阿里、腾讯、微软等无论是早期的投资还是自家产品的研发,都在不断跻身低代码赛道。

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低代码需求。在国内,更多的企业是服务C端的,很知名的B端企业屈指可数。需求侧被过度开发,那么供给侧不进行改革是没有办法跟上需求侧变化的。比如说新零售:人、货、场。人这一需求侧保持旺盛,交易场所也线上线下全覆盖,货这一供给侧无法达到高产能的话,就会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

因此,B端作为供给侧,存在大量的改革需求。但是B端的改革需求会有几个明显特点:多、杂、定制化程度高、快速变化。对于这样的需求,C端标准化产品是无法满足的,而传统的软件行业按照定制化开发的方式又跟不上这么多需求。

这时候低代码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低代码的属性能更快地满足B端的需求。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低代码尝试将所有与应用开发相关活动都收敛到同一个平台上后,将会产生更多方面的聚合效应与规模收益:

浅谈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

开发主力不再是熟知for循环一百种写法的技术人员,而是一群精通业务逻辑的业务人员。借助应用工厂中各种成熟的基础设施、现成的标准零件、自动化的装配流水线,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最核心的业务价值即可。

五、低代码开发平台未来畅想

越来越多的C端人才流向B端做企业服务,也说明了B端市场有大量的空间等着我们去挖掘。

按照C端的打法,我们假设一下,对于一个不会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可能快速地掌握低代码开发平台?假设能,是否能够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快速开发出各种应用,然后把创建的应用上架到应用商城,开发者也可以根据下载量收取报酬。这个模式就像普通用户通过剪映制作短视频,然后在抖音这个平台获利。

本文经授权由工业管理360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ygl360.com/317.html

《免责申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30日 下午12:21
下一篇 2022年11月30日 下午9: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